我校荣获湖北省2010年度“绿色文明校园”称号
近日,从省绿化委员会、省教育厅、省林业厅传来喜讯,我校被省绿化委员会、省教育厅、省林业厅联合表彰为2010年度“绿色文明校园”。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绿化委员会、省教育厅、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绿化工作的通知》(鄂绿发〔2002〕9号)和《关于在全省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的通知》(鄂绿委〔2010〕1号)精神,积极开展“绿色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学校绿化美化建设,努力改善学校育人环境,构建绿色、环保、和谐、文明校园。
奖 牌
证 书
附:
文化引领构和谐 人文星光满校园
——湖北襄阳五中绿色文明校园工作汇报
襄阳五中始建于1902年,原为襄阳府中学堂。200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2.4亿元迁建五中到高新区,2008年8月工程竣工,2010年9月完成整体搬迁。在新校区筹建过程中,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育人环境建设,把绿化与美化结合起来,育树与育人结合起来,校园绿化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使这所新校的219918平方米用地面积上,绿地面积达100162平方米,绿地率45.5%,绿化覆盖率52%。绿化率100%。如今,一座气势恢弘,气度非凡、庄重典雅、鸟语花香的新五中展现在世人面前,并成为高新区邓城大道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把建设绿色校园溶入领导的办学理念,认识到位,制度落实
“要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努力营造古朴幽静的校园环境,打造会说话的校园”,这是2005年新一届校领导班子在拉开新校区建设序幕之时提出的响亮口号。校长刘道德在阐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时特别提出,校园环境建设要从宽松的思想环境、多彩的活动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等三个方面对学生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健康思想道德形成的教育启发作用、正常学习生活的帮助保证作用。为此,在新校区筹建过程中始终围绕“人文”、“风景”来建设,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围绕“文明”、“和谐”来落实。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工会、政教、后勤、生物教研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校园绿化委员会。制定了《襄樊五中绿化规划方案》和《襄樊五中绿化管理制度》等。几经风雨,几经努力,目前的五中校园绿化特色已逐步展现并成为汉江中游一颗绿色明珠,成为汉水流域里绿色文化的奇葩,是众多学子、家长向往的最佳育人场所。
二、把建设园林校园纳入校园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设计,精心施工
五中校园位于具有2800年历史的古邓城遗址东边,新校园建设要传承和彰显出百年老校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为此,校绿化委员会邀请中国美院杭州园林研究所对校园绿化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制定了校园绿化规划方案,确定了精品战略:建设绿色的生态的校园,努力使校园变成汉水流域珍贵名木的植物园、科普园和标本园,努力实现乔、灌、花、草有机搭配,溶现代化建筑手段和民族建筑艺术特色为一体,汇园林景点和方便舒适的教学用房为一处,使校园绿化既能体现五中百年文化底蕴,又能实现潜在的育人功能,从而真正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景观设计总体特色可以概括为“楚韵汉风构和谐,人文星光照庭院”,投资1500万元以点、线、面的总体形式逐层展开。“点”,景点,分布于整个校区;“线”,人文景观轴线,贯穿整个校区的主要轴线,从而把“点”有机结合起来,共分三条:历史人文、现代人文、敬师园。如历史人文轴线上设有“百年树人”、“林泉高致”、“状元桥”、“杏坛”、“大成广场”等景点;“面”,生态园林,学校集中休闲绿地。如吟春园区设有“留春廊”、“宁静湖”、“致远亭”、“飞瀑流霞”、“情景花溪”、“求知岛”、“阳光草坪”、“环湖石座”、“音乐台”等景点。校园绿化景观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园林、生态、人文、风景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坚持了安全、交流、国际化、本土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在人文、科学、艺术、自然等多方面反映校园特征,努力实现资源、科学、人、动物、植物共存共生,互惠互利,自我完善的境地。在这里,有植物的活化石银杏树与来自神农架的香樟、杜鹃;清江流域的木瓜、水杉;荆山山脉的紫薇、对节白蜡;大洪山的凤竹、桂花。还有黄杨、龙柏、女贞、紫藤、苏铁、月季、栀子花、金叶绿针、红花桔木、睡莲……等近200多种花木汇集一起,形态各异,争奇斗妍,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美不胜收。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五中校园迎来了画眉、喜鹊、斑鸠、麻雀、燕子、鸽子、白头翁、虎皮鹦鹉等十几种鸟儿在这里生息。
三、把建设人文校园与营造和谐发展教育结合起来,情景交融,以人为本
学校领导依据青少年身心特征和学习、生活的紧张、活泼特点,在校园建设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人为本,积极营造优质、和谐的育人环境。具体做法为:一是主体建筑人本化。学校主体建筑根据功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质特征,体现育人特性。如:四栋教学楼和图书外语楼沿中轴线呈对称分布,设计上体现了书院建筑的朴实美,其型制端庄、朴素、淡雅,追求古代书院谈“礼”问“道”,求“仁”行“义”,形象上体现“求之于心而无假以雕饰”的境界。教学楼外部显露其清水山墙,灰白相间,虚实对比,格外清新明快;内部显露其清水构架,装修简洁,更显素雅大方。既无古代官式建筑的画栋雕梁之华,也少了民间堆塑造作之俗,给人自然淡雅的感受,为师生营造浓厚书院气息的教学空间。又如体育馆、艺术楼,采用现代风格,组合设计,呈流线造型,似大鹏展翅,寓意“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向艺术的天堂”的美好愿望。二是外观装饰人文化。学校教学区四栋教学楼山墙上分别镶刻古今中外八块大型浮雕,分别为屈原、张衡、诸葛亮、杜甫、岳飞、居里夫人、爱因思坦,通观气势磅礴,给人予震撼,肃然起敬,细看图文并茂,给人予思考,启迪智慧。如《屈原》以屈子“天问”的姿态,表现这位爱国诗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及热情追求真理的浪漫情怀,同时配其“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鼓励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究;又如《岳飞》以战旗、硝烟、戎装、戈矛以及“还我河山”手迹和面对强敌大义凛然的气概来刻划民族英雄形象和爱国情怀,同时配其《满江红》词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诗句,勉励学生要惜时博学,“精忠报国”。与此同时,学校还在宁静湖旁的致远亭上镶刻“致远亭里话理想,宁静湖畔听书声”、“望星空万里风云纳亭内,想天下千种智慧融湖中”两幅对联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高瞻远瞩,要求学生抓紧学习机会,脚踏实地。
四、把建设文明校园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师生互动,人人参与
常言道,三分建七分管。近几年,学校首先出台了校园绿化管理制度,校园值周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等,强化“进五中门,做五中人”的主人翁意识和开展人人争当文明使者活动,努力形成人人参与绿化、个个参与管理的良好习惯,使校园绿化及其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学校坚持十几年如一日的学生值周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绿化及环境卫生保洁工作,不仅使学生增强劳动锻炼,而且让他们体会到优美、整洁、干净的校园环境来之不易,倍加珍惜。学校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与他们相亲相爱,从而对乱踩乱折感到羞愧和反感,升华了他们保护植物的情感。其次,加大校园环卫投入与管理力度。学校投资800多万元先后进行了道路沥青涮黑、广场石材铺装、人行道彩砖辅设、时控路灯安装、封闭垃圾屋建设、环保果壳箱投放等以确保文明校园硬件到位,同时购买了大量的大小扫帚、拖把、撮箕、抹布、清洁球、纸篓、厕所洗涤剂、小便池防霉防蛀香球、水管、胶鞋、防腐胶手套等以确保环卫工具落实。除此之外,学校还重新设计调整地下排水管涵,严格实行雨污分流,确保校园生活污水能顺利进入市政污水处理厂,仅此一项,学校因变更就多增加投入20多万元。另外,学校聘请两位专业花工,配置绿化专业工具,根据季节特点和树木花草生长状况,常年定期精心做好除草、施肥、浇灌、防虫、修剪、造型等工作。第三,学校通过多个渠道持之以恒地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一是把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生态教育、低碳生活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各科凡涉及环保内容,教师不仅要讲透,而且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态,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将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列入环境教育的重点,强调学科渗透。二是加强选修与活动课教学。选修课主要以讲座的形式,针对不同年级学科特点进行,既有普及性,又面向全体学生。活动课则是针对对环境教育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成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环保活动,让学生养成关注环境、爱护环境、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三是开展环保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学校每年结合地球日、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开展系列环境教育活动。学校利用广播、橱窗、黑板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专题片等形式,让学生在增长绿色知识的同时,也让环保意识根植心中。第四,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多年来积极响应襄樊市、区绿委号召,保质保量完成市、区绿委下达的义务植树任务,积极交纳绿化资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100%。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五中优美、清新、舒适、和谐的育人环境,不仅让师生徜徉在绿色文化氛围中,而且激起了学生深思乐学、活学会学,激起了教职工敬业爱岗、拼搏奉献,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学校办学水平居全省第二,综合办学实力列全省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最佳文明单位、省示范学校、省最佳安全文明单位、全国校园管理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市人民群众满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