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晚报专版报道我校省理科状元王震霆
理科状元王震霆:
“深藏不露”的淡定男孩
2011年06月27日 张丽 马梦蝶 本报 
■人物名片王震霆,小学就读于襄城实验小学,初中就读于襄阳七中,高中就读于襄阳五中,2011年全省高考理科状元本报记者谢勇摄
王震霆和父亲 本报记者谢勇摄

  □本报记者张丽 实习生马梦蝶

  25日早上5点40分,正在家里睡觉的王震霆的手机响了。一接电话,原来是班主任李轶打来的。“李轶老师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考了707分。”王震霆说,他当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又问了一遍“多少分”,李老师还是说“707分”。

  “707分也太高了,当时确实挺激动的。”王震霆说,在高考结束后,他并没有估分,自我感觉“考得不会特别好,但也不会特别差”。在知道分数后,他接着又睡了一会儿,然后像往常一样起床出去晨跑。

  25日上午,记者见到了摘得今年全省高考理科状元的襄阳五中高三(29)学生王震霆,身穿休闲衣裤的他话不是很多。班主任李轶在评价这位得意门生时用了六个字:“睿智、淡定、从容。”

  从小喜欢动脑筋

  王震霆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益民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市发改委上班;母亲毕业于山东大学,工作于市地税局襄城分局。

  刚上小学时,王震霆觉得每天做“1+1”之类的算术题特别枯燥,于是母亲给他找来了难度稍大点的小学数学竞赛题。“这种题需要我多动脑筋,很有意思。”王震霆说,从那时起,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初中后,学英语离不开背单词、记语法,毫无乐趣可言。于是,王震霆和几个同学一起请了一位家教,“上课”地点就在家里。他们在“上课”时注重互动,一边“玩”一边学,一会儿用英语聊生活中发生的事,一会儿用英语聊对国家大事的看法,觉得非常有趣,口语水平也随之大大提高。

  成功贵在坚持和勤奋

  “我觉得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关键得适合自己,有人需要多做练习题,有人则需要多看书。”王震霆说,高一时他在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二、高三时则在逐渐稳定成绩。

  事实也的确如此,刚进入五中时,王震霆在班上只排到30多名。在高二时,王震霆第一次考了年级第一名。到了高三,他的成绩则稳居全班前列。“要想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不懈。”王震霆说。

  高二时,王震霆到武汉参加了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原本凭他的实力,可以稳拿一等奖,但是在做实验时,他的实验器材突然坏了,这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最终,志在必得的一等奖从他手中溜走了。此后一段时间,王震霆一直闷闷不乐,数学成绩也因此有了波动。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开导下,王震霆决心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于是,他“强迫”自己每天做一套数学试卷。在坚持了两个星期后,他的数学成绩又跃居全班前列。

  在高二的学习总结本上,王震霆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不是班上最聪明的学生,但我一定是班上最勤奋的学生。”

  班主任李轶认为,聪明和勤奋正是王震霆成功的秘诀,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他不会把学习的时间用来玩,也不会把体育课时间用来学习。王震霆中午时会午休一小时,晚上也从不熬夜。

  王震霆的父亲王益民认为,儿子的成功若用加法来形容的话,就是:兴趣+方法+坚持=成功。

  “深藏不露”的淡定男孩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王震霆觉得,自己的缺点就是“太沉默”。比如,在与同学们一起去食堂吃饭的路上,当大家正热火朝天地聊天时,他在旁边却只是“嗯,嗯,嗯”。班主任李轶说,通过高中三年的接触,他觉得王震霆比较内敛,从不张扬,更愿意当一个倾听者,属于“深藏不露”型的淡定男孩。

  王震霆家住襄阳市血站对面,学校离家不算太远。但是,他高中三年一直坚持住校,从未让父母陪读。“一方面,我觉得寝室环境很好,另一方面,就像歌词中唱的,‘年轻朋友在一起,比什么都快乐’。”王震霆说。父亲王益民也很支持儿子的决定,他认为这不仅可以锻炼儿子的能力,而且对他的性格形成也有好处。

  与其他同龄孩子一样,王震霆也有很多爱好,比如喜欢打篮球、看书、上网等。

  在今年2月份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联盟自主招生考试中,王震霆获得了35分的加分。受父亲的影响,王震霆想上清华大学,但具体专业目前还没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