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协作 百年五中常为新
——在2011年秋季教职工开学式上的讲话
曹荣葆
2011年8月20日
我们五中是一所百年老校,目标是创办中华名校。什么是名校?刘道德校长在2007年春季教职工开学式上讲: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在于它不为名利所趋,拥有恒常而稳定的办学理念;在于它拥有一批出类拔萃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在于它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可持续发展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念—名师—优生,这是名校精神的内核。“理性”决定名校发展的方向,“质量”是名校发展的生命,“和谐”是名校发展的动力,“规范”是名校发展的保障。
我们五中,多年以来在李凯校长、刘道德校长率领的优秀团队拼搏努力下,“理性、质量、和谐、规范”四者兼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今年成功承办了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实现了高考九连冠并摘取全省理科状元和全市文科状元桂冠,一类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新老校区在比学赶帮超,秩序井然!真正是:校园鲜花放丛中,恭贺高考状元红,共创辉煌众人功。我于今年7月11日到五中工作,衷心祝贺“今年花胜去年好”,更为“明年更比今年荣,万紫千红园葱茏”祝福!
一、立德树人,需要理念、制度和文化的传承
兴学办校,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劳,是千秋伟业,它要依靠一支其乐融融,昂扬向上的团队精耕细耘、孜孜以求;需要立德树人,需要理念、制度和文化的传承。
“进了五中门,就是五中人;说五中话,办五中事。”老校长李凯同志提出的“五中人精神”统一了广大教职工思想,大家都以主人翁姿态投身于育人、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之中,百年五中犹如枯木逢春,焕发出勃勃生机。后来又提出“理想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让家长、让老师体验成功的快乐!
党委书记刘道德同志在2005年8月就任校长时提出了“做到五个坚持,打造四项工程;制度激励,文化引领”的治校方略。
五个坚持:1、坚持发扬五中人精神,做到“文明、振奋、求实、创新”;2、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育人方式;3、坚持“四个崇尚”的学风,即崇尚礼仪、崇尚科学、崇尚创造、崇尚一流;4、坚持“三园”办学目标,把五中建设成先进教育理念的实验园、先进教学技术的示范园、先进人才的百花园;5、坚持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的工作作风。
四项工程:1、名师工程 2、名生工程 3、名校工程 4、民心工程 (提倡人文关怀、服务全校师生)。离退休老教师在老校区,远离朝气蓬勃的团队,情感上的失落,中青年教师、家属子女工作生活、入托和上学的不便利,中层干部事务性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我曾经讲过:老同志不理解年轻人是不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年轻过;年轻人不理解老年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还未老过。各年龄段的同志都应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享受和谐大家庭的温暖。
三高文化:1、高境界做人 2、高效率学习 3、高品位生活(我20年前提过“读高品位书、做高品位人——我与一中共荣辱”)
四种品质:忠、雅、诚、健。
五大支撑:1、文化引领 2、制度激励,“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话好说,事难做)。 3、质量立校 4、科研强校 5、特色发展。改革创新,优化管理,进一步凸显文理兼优的现有特色;创造条件,分布实施,逐步彰显外语特长,国际合作的第二特色,构建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周元燊教授曾经给我讲,你每年动员你们学校最优秀的学生50名报考全国重点大学同一专业,并坚持10年或20年,你们学校就是特色学校。
2011年5月5日在襄阳五中六届二次教代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襄阳五中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我校“百年五中、中华名校”的长远战略目标。它为全体五中人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我们必须统一到这一目标上来。百年五中是不争事实,中华名校有时像,有时不像;有些方面像,有些方面不像,我们还须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刘校长在08年就指出: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不能在自我陶醉中退步,在自我满足中落伍;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切实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抓住新课程改革和新校区落成这些良好机遇,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质量立校,需要全体五中人通力协作
列宁指出:“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工作完全负责。”也就是说:我们的班级要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教师通力合作;学科组要以教研组长为核心,三个备课组教师通力合作;年级要以年级主任为核心,全年级教师通力合作;校党委集体领导,行政各负其责,全体教职工通力合作。
(一)分工协作,增强合作的实效性
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是提高工作积极性的基础,只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形成精干、崇实、高效、顺畅有力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及时准确的反馈系统。
讲纪律,增强党性。①凡泄气、不利于团结的话何时何地都不准讲,不利于团结的事,何时何地都不能做;②凡通过努力能够实现,认准的事,就努力做好;③凡职工提出的批评、建议等无论偏激与否、正确与否,都要耐心地听,并加以研究解决或解释。
讲民主,不搞一言堂。用钱大家议,审批一支笔;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珍惜缘分,已经共事多年,以后来日方长。
讲奉献,倡导敬业精神。“学习欲、工作欲、创造欲——争做有欲之人。”欲:口——谷——欠(在利益上正确对待)
讲担当。敢于承担任务,想方设法去做好;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过失,力求改进提高。把功劳揽给自己,把任务、责任、过失推向他人,不是好干部。
(二)接受监督,提高合作的自觉性
倡俭崇实,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价值取向问题,一个关系到我们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
对热点问题集中解决,疑点问题分散解决,敏感问题公开解决,发挥党员干部示的范作用,自觉接受教职工民主监督。
提倡节俭,节约每一度电(各办公室、每个班教室注意节约电、就不是小数目,国家各部委星期六、星期天不开空调和电梯)、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完善制度,积极创收,使一线教职工合理取酬(今年假期统计:新校区学校课桌损坏600多个,凳子1000多个;公寓区灯太多,大型活动用东运动场主席台,大型活动主席台要配备固定、轻便的专用桌椅,不能花费人力、时间从会议室去搬,以免造成人为损坏)。
提倡合作。创造佳绩,不可能只靠一个人或一个部门。靠的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一盘棋。个人主义、小集体主义不能成大器,只能坏大事。
(三)相信群众,调动全员的积极性
一所学校有没有生命力,能否为社会承认,关键在于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敬业精神及其对教育对象施加的影响。
校领导要以身示范。坚持原则性、灵活性、人情味有机结合。
中层干部要发挥骨干作用。
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要争做科研的表率、教育教学的模范、培育青年教师的导师和领导学科组的舵手。
班主任要成为“弹钢琴”的能手。
行管职工要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同时要提高管理育人的技能。
(开会要让每位同志把话讲完,讲话要言简意明,相互尊重、不接听电话,中央领导那么忙,开会没有一个人接电话!)
全体教师要学习古代哲学家王守仁“满街都是圣人”的哲学思想及其门人抓小偷“致良知”的育人方法,进一步端正育人思想,探求最佳育人途径。关心关爱呵护每一位学生,成绩优秀不一定就成才,学习暂时困难不一定不成才!我们应提倡所有学生住校,体验集体生活;鼓励全体学生努力,享受学习乐趣!
在教学上:抓生源质量,提高竞争者素质;抓课程改革,促教学常规落实;抓个体特色,群体优势,求整体效益。彻底摒弃各自为政的“麻将风格”、崇尚“围棋”心系全局、通盘考虑的观念,弘扬“桥牌”互相沟通、互相合作的精神。年级备考竞争力在一类线人数有新突破;学校高考影响力在省市状元和清华、北大上线数的增长。整体巩固“理科扛大旗,文科保优势,全市夺第一”的升学格局。
强化激励机制,焕发事业心的光辉。对于人,你能强迫他闭上眼睛,但不能强逼他进入睡眠状态。就教师而言,奉献乃其天职,事业心的满足是其最高需求。作为管理者,在当今形势下,若能妥善运用好激励机制,则能焕发其事业心的光辉,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层每一位同志,教代会每一位代表站在全局高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讲:从优先发展到育人为本、从改革创新到促进公平、再到提高质量。这对于向往美好生活的亿万家庭来说,教育发展正在带来新的气象,承载新的希望!
目前,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正在推进,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组建。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任务逼人,不改则退。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襄阳五中6000多学子承载着上万家庭的幸福希望!
三、百年五中常为新
陈家洱在98年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讲,“北大是常为新的!”我说,我们襄阳五中同样是常为新的!
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每天都是新的: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风格、新的精神。中国古书上就有言:“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每天都有新的发展,新的进步,每天都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每天才都是区别于以往的新的一天。同样,只有保持了这样一种不断求知、不断向上进取的气质,一所学校才是有活力、有前途的好学校。
九五年我为襄阳县一中新落成综合楼取名“日新楼”,并请著名书法家米芾第32代孙米克勤题写楼名。
五中迁建,跳出来发展,干部教师克服了多少困难,老师与学生同住、同吃、同学习,个中滋味,几多辛酸,社会上有多少人知晓!
只有常为新,常改进,一所百年老校才能保持锐气、朝气,才能不断发展、蒸蒸日上,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中是常为新的,这个“新”字不仅体现在能得风气之先,能随着时代发展、更新,不断地有新鲜的血液注入我们的校园。每一年都有老生毕业、新生入学,我们的学校便在这一出一入之间完成新与旧的交接,送往迎来,校园每年都处在风华正茂的好时光。让我们共祝世纪学府、百年五中“历久弥新”。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愿和同志们一起努力,促使百年五中常走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