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归来话教育

转载:《襄阳日报》数字报 > 2012年12月06日 > 6版-社会民生 

2012年12月06日   刘道德 

 

赴美归来话教育

 

  金秋时节,应美国国家基金会的邀请,我有幸随中美教育交流团一起赴美国考察交流。根据安排,这次14天考察,地点从德克萨斯州、佐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到华盛顿和纽约,共六个州市13所中学、两所大学。考察交流的任务是:关于缩小国际教育差距的研讨以及关于国际学生课程项目的探究。

  经过考察交流,并分别与来自中国不同城市的18名中国交换生座谈、交流,我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纾解了我的纠结之情,二是更坚信办教育必须具有世界眼光。

  先说“纾解我的纠结之情”。自从去年6月,我在状元桥畔欢送襄阳五中首批赴美求学的8名学生之后,心情一直很纠结,尽管这8名同学赴美求学是其家长的选择,也是学生自己的选择,但我作为时任襄阳五中的校长仍时时惦念着他们,十五六岁的他们,到了美国学习适应吗?生活快乐吗?此次通过对这些学校的考察、交流,特别是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并且在北卡罗来纳州盖思顿基督学校见到了来自襄阳五中的王思凝同学,在另一所学校见到了来自襄阳四中的郭俊毅同学,从他们回答我们提问的言谈举止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自信与快乐。

  他们的自信与快乐来自于课堂。我们所考察到的学校都是小班化,每个班都不超过20人。这种小班化,使老师能够随时地关注和关爱到他的每一个学生,并且这里的老师们把“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是高于一切学科成就的品格与精神”当作他们的职业操守;小班化最大的优势还在于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都能有表达、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关注、评价、肯定与尊重。正是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他们找到了自信与快乐。对于此,我遇到这样的一个“插曲”,在盖思顿基督学校,襄阳五中交换生王思凝同学陪同我们参观学校正好路过她的数学教室,恰好她的数学老师正坐在教室门口走廊上批阅数学试卷。数学老师见到王思凝非常高兴地抽出她的试卷,伸出大拇指,我一看试卷上面有一个大红的100分。学习的成功并受到老师热情的赞赏,王思凝感到了成功与幸福。

  他们的自信与快乐同样来于在美国的家庭。从我们接触到的中国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我们现在有了两个爸爸和妈妈。他们都非常关心我们,爱我们。但爱的方式是不同的。中国的爸爸、妈妈的爱是包办式、替代式的,有时甚至是专制式的,他们为我们准备好一切,他们总认为我们长不大,忽视了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的能力生成。美国爸爸、妈妈的爱是引导式的,鼓励式的,商讨、活动式的。美国教育机构考虑很周到,家庭选择标准很严格,给我们安排的家庭都是有同性别、同年龄子女的家庭。我们一起上学,一同外出游玩、一同购物,一同帮家长修剪草坪、做家务,总之,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在活动中快乐成长。例如美国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们显示与他们自己孩子的长处,鼓励我们包饺子,尽管在家父母从来没有让我们包过饺子,但美国的父母一鼓励,我们硬着头皮干起包饺子的活儿,使全家充满了欢乐的笑声。”所以,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不仅安全,而且也使他们感到了自信与快乐,通过上述两个层面的了解,我的“纠结之情”获得了纾解。

  收获之二是坚信了办学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必须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我们这次来考察的9位校长,均来自于全国五个省市的省示范高中。我这是第二次来美国考察教育,第一次是2006年随我市教育考察组来美考察。时隔6年再来,发现美国基础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校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特别是他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我认为最突出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求源、积累、探究、批判。以“求源”为例,所谓“求源”是指课堂教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时,不仅仅是传授结果、结论,而是在给出结论之前,一定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产生的过程,从知识的产生、过程,再到结论。一句话,美国的课堂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去研究“为什么”,我们听了一节初中政治课是讲美国的国会制。教室白板上呈现美国地图,标明每一个州议员的人数,而老师从卡尔·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国家论讲到美国国会、议员制,从知识“源”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的结论。进入美国的课堂,我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多是在告诉学生的结论,告诉学生“是什么”,告诉结论、“是什么”的方法又多用ABCD的答案选择方式,这种应试式的知识传授,长期下来,我们的学生就缺乏了探究、批判的思维能力,也就磨灭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比照中美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课堂教学,我们都还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放出眼光”,取长补短,更好地培养出自立、自强、上进、求新的“中国式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