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2013年1月17日>第9版>天下襄阳人 全媒体记者 李德荣)
“红学”才女出襄阳
——北大博士生王颖印象
王颖的经历
王颖,北京大学在读博士,因醉心于“红学”研究,在国内“红学”界引起较大反响,被誉为“红学”才女。
王颖的经历有些传奇色彩,一岁半开始识字,两岁熟诵《蜀道难》、《岳阳楼记》,三岁独立阅读书刊,初中熟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高中读《红楼梦》30多遍至能背诵。2001年从襄阳五中毕业考入武汉大学,在武汉大学成功主持大型系列学术活动“红楼论坛”,引起轰动。在北京大学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开办“千古一梦”红楼梦系列讲座,得到学术界好评。其系列讲座讲稿最后结集成《我在落花梦里》书稿,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王颖在“红学”研究上的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楚天都市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先后专题报道了王颖“红学”讲座和学术研讨活动。
王颖还多次回襄阳讲“红学”,她在博客中这样写道:“我从18岁起便与故乡离别,彼此都渐渐发生着深刻的改变,我们在此后悠长的岁月里若即若离,或许,渐行渐远。但在我的心里,永远留存有这个对故乡最初的印象。在这个印象里,有天空,有江堤,有樱桃树,有外祖母。如同一幅古旧的版画,却永不褪去它的底色。”
高中时熟背《红楼梦》
聪慧的王颖从小就有与同龄孩子的不同之处。
王颖的妈妈原来是小学语文老师。王颖出生不久,妈妈便把古诗词当成摇篮曲,天天背给她听。王颖2岁时,竟把这些古诗词一首首背出来,这让妈妈感到十分惊奇。
小学期间,王颖特别喜欢看小人书,最早看的小人书是《西游记》。别的孩子看的多是热闹,王颖则不然,她会随着书中故事情节而感受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猪八戒憨厚忠诚、白骨精的阴险狡诈。
从小学到初中,王颖读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三部名著,而她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通读十几遍,她能熟悉地记住书中的每个故事情节。
初三那年,老师组织学生游古隆中。坐在车上,王颖就开始讲《三国演义》里有关隆中的故事,老师听王颖讲得头头是道,就说:“你讲得这么精彩,下个星期语文课,就给同学们讲讲《三国演义》好不好?”王颖满口应承下来。
果然,老师拿出一节语文课的时间让王颖讲三国故事。王颖站到讲台上问老师:“我讲《三国演义》的哪一段?”老师说熟悉哪段就讲哪一段。王颖又转身问同学:“你们最喜欢哪一段故事,你们点哪一段,我就给你们讲哪段!”同学们有说想听“刘备娶亲”的,有说想听“三气周瑜”的,也有说想听“火烧赤壁”的。结果是同学们点到哪儿,王颖就把里面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一节课下来,同学们都对王颖刮目相看了。
小学和初中期间,王颖也尝试看过《红楼梦》,但总是看不下去,比起《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几大名著里安邦治国、匡扶正义的故事情节,她觉得《红楼梦》多是些儿女情长的家庭琐事,看不起劲,每次翻看几页,就读不下去了。
高一这年,王颖再次捡起《红楼梦》,这一看竟然入迷。高中3年,尽管学习异常紧张,但她利用饭后、午睡前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看《红楼梦》,看了30多遍,以至于能背下全部的一百二十回故事。
王颖有周末去书店读书的习惯。一次,她在书店看到一本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如获至宝,收进自己的藏书柜。
高中3年,王颖如痴如醉地一遍又一遍翻看《红楼梦》,一个人静静地欣赏和享受其中千娇百媚、荡气回肠、生离死别的故事。
在武大掀起“红楼热”
2001年秋,王颖从襄阳五中毕业,考入武汉大学。
这年10月,她到一个学生社团活动室看书,在一排排古典诗词书架上,她发现有一排研究《红楼梦》的书籍。既然有这么多研究“红学”的书籍,那这里一定有喜欢“红学”的同学,这让她十分惊喜。她问社团社长:“这里有同学喜欢研究《红楼梦》吗?”在得到社长肯定的答复后,王颖当即建议与社长一起,把喜欢研究《红楼梦》的同学组织起来,搞一个沙龙,让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心得体会。
她的建议得到了社长的赞同。2001年12月1日,首次沙龙正式开办,参加这次沙龙的同学互动交流,都很兴奋,一致希望这样的沙龙能继续办下去。
当年12月15日,举办第二次沙龙时,王颖和社团社长做了精心准备。由王颖主讲妙玉,擅长画画的社长绘制了一幅宣传画。王颖看到宣传画时,简直惊呆了:妙玉青灯孤影,生出无限幽怨,一块洁白的玉落在泥地上,让人惋惜不已,尤其是那块落在泥地上的玉,看起来和真的一样。
因为沙龙要占用109教室,王颖让同学提前到教室清场,提醒要上自习的同学换到别的教室自习。晚上7点钟,王颖来到教室一看,原来只有几十个同学参加的沙龙,一下子来了100多人,顿时脑子一片空白。
社长见王颖胆怯了,半鼓励半强制地说:“既然来了这么多人,你讲也得讲,不讲也得讲,不能砸了我们社团的这块牌子!”
王颖硬着头皮走上讲台,主讲了她眼中的妙玉这个小人物在《红楼梦》中无瑕白玉遭泥陷的凄苦命运。讲座中,同学们不时提出一些问题,王颖都一一做出解答,台上台下气氛热烈,效果极好。
这一次的成功坚定了王颖办好“红楼论坛”沙龙的信心。大一寒假,王颖从学校图书馆里借来一大堆“红学”研究书籍,在家里潜心研究“红学”。王颖并不迷信“红学”研究名家,不论是否同意一些“红学”研究名家的观点,她都要仔细问个为什么。
2003年3月4日,王颖“红楼论坛”第三次开讲。这次讲的是探春,听众猛增到300多人。5月13日,王颖“红楼论坛”第四次开讲,武大中文系的一些教授也成了王颖的听众,教授们对王颖的讲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自此,武汉大学“红楼论坛”越来越红火,一时间,成为国内知名大学的著名学生社团。
“红学”才女央视“说事”
王颖“红楼论坛”第四次开讲后,《楚天都市报》刊出王颖专访《武大一女生开坛讲红楼》,此文刊发后被国内外数十家新闻媒体转载。
2004年,应中央电视台之邀,王颖赴京参加“小崔说事”节目。这一年,王颖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读硕士研究生。
在北京大学,王颖开办“千古一梦”讲坛,继续讲“红学”。此时的王颖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
王颖不太认同教科书上《红楼梦》的悲剧是封建时代悲剧的说法,她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是成长的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生活在大观园,他们坚持青春理想,追求人生美好的东西。但是,现实生活中,做理想的人与做世俗的人往往由不得自己。他们不可能在大观园里生活一辈子,不可能永远留在青春世界里,既然不能永远留在青春世界里,他们就一定要走进成人世界,接受世俗的东西,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成长的悲剧。
大观园的毁灭,看起来是贾府被抄家造成的,但是,即使没有后面的抄家,贾宝玉和林黛玉成长的悲剧也会到来。由此,王颖认为,大观园与其说是一个地点,不如说它是一段时间,即贾宝玉和众姐妹青春年少的光阴。
王颖还认为,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大观园这样一段美好的时光,不同的是,有的人这一段时光长一些,而有的人这一段时光短一些,但不论长短,每个人对美好时光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2010年,北京电视台为王颖做了一个6分钟的专题,这个专题是北京电视台《一人一个红楼梦》60集系列专题片的一个,60集系列专题片讲述60个“红学”追梦人对《红楼梦》的痴狂与热爱,他们与《红楼梦》之间的传奇故事,他们与《红楼梦》的不解情缘。
王颖在这个专题片里说:《红楼梦》对我而言,意味着青春的理想,意味着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魂牵梦绕忆故乡
王颖4岁时,父母带着她游杭州西湖,王颖就写下了“红红的花、绿绿的树,点点小舟浮在水面上,真像美丽的图画”。以至于多年后王颖仍在为那句“点点的小舟”的描写也感到惊奇,这样的句子是从哪里来的?后来想一想,那是很小的时候,从妈妈所教的诗文中潜移默化得来的。所以,在王颖的心中,妈妈是很伟大的,她一直想有一天对妈妈说:妈妈,我是你最好的作品。
王颖考入大学离开襄阳,至今已有10多年,对故乡,对亲情,有着不可割舍的感情,在博文《四城记·襄阳》中,她以优美的笔调,表达了她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我在襄阳度过了从零岁到十八岁的时光。那是我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那里有我外祖母的坟墓,有我日渐老去的父母以及我人生最初的烙印最初的痕。我小的时候住在汉江的长堤边,我记得那低矮却温暖的老房子。那时候的阳光明媚温婉,那时候的天空晴朗缤纷,那时候的汉江明丽澄澈,那时候的我不谙世事。我会在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讲许多的故事,会在放学后回家问妈妈要“大饺子”,会天天盼着邻居家的樱桃树早点开花结樱桃,会套着游泳圈在汉江边上的浅水里瞎扑腾。那时我的外祖母尚未年届七十,每天可以为我们做饭,从幼儿园接我回家,以及带我在江堤边上玩。那时的我不会意识到,有一天她会离开我。
我曾经以为襄阳很大。从樊城到襄城要过一座很大的桥,坐公共汽车也要半个多小时。上小学以后老师经常开一个主题叫“我的理想”的班会,那时小朋友们最想当的是科学家,其次是医生、老师等。那时我想当一名作家,后来在外祖母生病时,我又想当医生。不过无论是医生还是作家,我都不以为自己会离开襄阳。我四五岁时就随父母去过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大城市,但旅途中我常常想家。一个与此相关的经典段子是,在我吵着要回家的时候,妈妈对我说:“现在这里就是家啊,你看爸爸妈妈都在。”结果我的回答是:“要回有奶奶的那个家。”我虽然年幼,但分得很清楚,那些城市都不是属于我的地方。我心里的家是我们在襄樊的老房子,那里有江堤,有樱桃树,有我的外祖母。
如今的王颖虽然再也不是那个牵着爸妈的手,吵家要回家的小姑娘,但这个满腹经纶的北大才女忆及回乡的感受时,仍然动情地说:“走过了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城市,只有回到襄阳,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回到我的父母身边,我才会感觉到,家乡是让我最有安全感的地方!”
2004年10月27日,王颖回母校作报告:学妹献花
2009年9月8日,王颖在襄阳五中新校区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