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襄阳晚报》数字报 > 2014年02月11日 > 10版-特别报道 > 正文
□本报记者龚莉
他们或许已青春不再,却坚守教坛,化作红烛点亮了莘莘学子的成长之路;他们或许并不富有,却乐守清贫,用大爱无声铸就着不朽的师魂;春去秋来,日渐加深的皱纹是岁月的印记;寒来暑往,遍布天下的国之栋梁是最好的回馈。
源于热爱 扎根教坛不言悔
在保康县寺坪镇南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中,稀疏地分布着5所农村小学。
为了让山里娃学到英语,2008年,寺坪镇中心学校的阮班琼老师接手了全镇小学英语巡回教学任务,从此便开始了至今仍在继续的巡回支教长征路。
6年如一日,阮班琼每周穿梭于全镇5所小学之间,每天一个来回,总是准点到学校,提前进教室。
6年来,他的摩托车跑坏了四条轮胎,更换了三次链轮、链条、轴承,行程达4万多公里。
6年来,他栉风沐雨、顶雪踏冰、披星戴月,历经了无数艰辛,甚至是生命危险,却始终无怨无悔、痴情不改。
源于热爱,谷城县冷集镇三中陈山教学点教师林德华同样选择了坚守。
冷集镇陈山小学是林德华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山区小学,那里山高路弯,交通不便,贫穷落后。学校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非常艰苦。本地的教师千方百计想调出山区,山外的教师更是不愿进来。但林德华深知,要想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教育是根本出路。
1990年,林德华从粟谷调回冷集沈湾后,没等领导做他的工作,自愿申请回到了家乡任教。陈山小学的老师们说:“有了他,大山里就会回荡着钟声;只要他在,大山里的孩子就有希望!
山峰陡峭,直刺苍天。位于南漳县李庙镇杨柳境内的金剑峰上,南漳县李庙镇杨柳完全小学校长王世生也选择了坚守。
杨柳完小是李庙镇最偏远的山区小学,也是南漳县海拔最高和最偏远的农村小学。十二年里,王世生一直坚守在金剑峰上,用自己的深情守望着这片热土。在他的操持下,杨柳完小由名不见经传,到闻名遐迩,实现了华丽转身。
源于热爱,襄阳四中教师李光成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26年间,李光成有15年担任班主任;源于热爱,襄阳五中教师冯长春多次拒绝了外地学校高薪邀请,他说“钱不是问题,我的根在五中”;源于热爱,樊城区教师赵霞一直守望在牛首镇最边远的农村小学……
愿作红烛 点亮学子成长路
右半身严重烧伤,右臂截肢,脖子上大大小小做了20多次手术。在襄阳,老河口市袁冲乡纪洪小学教师陈传会的事迹可谓人尽皆知。“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就是要给学生插上知识的翅膀,让他们飞出大山,报效国家,改变自己的命运。”陈传会常说,对学生的爱,既要对他们有无微不至的呵护,更要在“传道、授业、解惑”上有真功夫。陈传会所代的语文在全乡期末统考中连续六次夺得第一。
2010年8月底,襄阳五中教师冯长春担起高一年级主任的重担。在这之前,他已经培养出了5名全市状元。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位早已功成名就的名师选择了年级主任的重任?“我们要做一个年轻的老教师,不能因为工作二十多年,三年一重复,就产生惰性,要不断突破自我,勇攀新的高峰,从优秀走向卓越。”他的一番话,让人们看到一个名师在实现自我价值道路上的不断突破。
与冯长春一样,襄阳四中教师李光成一直勇挑重担,他长期担任历史教学、班主任和年级、学校行政等繁重的工作任务。作把关教师,他共承担了12届高考的备考工作,均取得优异成绩。
李光成整理撰写的《中国古代史简表》《中国近代、现代史简表》等,提供给全校历史老师无偿使用,很多外校老师慕名索取,他也欣然奉送。
点亮自己,照亮别人。宜城一中教师胡想林主动担当新课改的首批实验者,毎接手一个班,他都会与学生们一起规划发展方向和目标,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配合科任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掌声的课堂才是好课堂。”为了上好每一节课,魏海霞老师总是在课前潜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甚至把课堂的40分钟分成2400秒来准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启学生的智慧。
大爱无声 桃李不言自成蹊
长年的艰辛,使得陈传会积劳成疾,可他依然坚持上课。终于,他抗不住了,晕倒在讲台上。一个星期后,陈传会脖颈上还包扎着纱布就又回到了学校。
每年暑假,陈传会放心不下留守儿童,在学校免费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至今已达200余人次。32年,陈传会累计记教学随笔800万字,已发表40余篇文章。“我图什么?图的是我的良心!”陈传会用行动践行着曾经的诺言。
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得到最好的发展。枣阳市熊集中学教师秦雄针对五类学生总结出了“五个一教育”:对新生,绘制一棵“理想树”,每学期始制订一学期阶段和终极目标;对问题生,张贴一张小纸片,时时警醒并纠错……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正处于青春躁动期的留守学生心理问题较多。从教17年来,魏海霞老师摸索出了一套关爱学生,管好班级的“秘籍”。她创造性地用“谈心本”为学生进行心理导航,写下了100多万字的笔谈,孩子们快乐地把“谈心本”称为“暖心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来,我市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扎根教坛,辛勤耕耘,用青春和汗水,播撒爱和希望,一批又一批学子在关爱中成长成才。“为师难,道幽眇,学无涯,求索不辍;育人悦,德为本,能至上,身体力行。”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他们仍将默默地耕耘,上下求索,无怨无悔!
学习“襄阳百杰” 做最美襄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