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高考成绩出来了,全市文科状元在我们五中。全省文理科前十名中我们有3人,全市文理科前十名中我们有13人,过一类重点线人数又是全省第一!同学们好好学习,争取明年考出更好成绩,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6月23日一大早,襄阳五中党委书记、校长曹荣葆在例行巡视的时候,走进新高三(9)班教室,和同学们分享这个好消息。一摞摞书本的后面,是朝气蓬勃的脸和闪闪发亮的眼神。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2011年7月,曹荣葆履新襄阳五中校长一职,新校区首届高考迎来开门红。到今天,五中创造了“六年九状元、新校六连胜”的佳绩。其中,2013年、2015年,五中两次同时包揽全省文理科状元。“高中教育”成了襄阳的一张名片,襄阳五中功不可没。近日,记者深入五中校园,探寻曹荣葆和“五中效应”背后的故事。
分类施教:让每名学生接受优质教育
高二年级组的物理老师匡缘每天要备两种课,同样的知识点,一种全面、详细,一种直抓要害。原来,两种备课内容分别针对两类班级的学生,匡缘既给实验班学生上课,也给平行班学生上课。这种分层教学、交叉带课的教育模式,是曹荣葆来到五中以后探索、完善并固定下来的一种模式。
实验班的学生基础较好,老师讲课时提纲挈领,进行“引导式”快速教学;平行班的学生基础稍弱,老师讲课时尽量全面,进行“解惑式”渐进教学。像匡缘这样一人负责两个不同层级班教学的教师,占五中教师的大多数。
同样一节课,准备两套方案,这不是增加老师的压力吗?对此,曹荣葆认为,学生到五中上学,是冲着学校的品牌、优质的师资而来。这种分层教学、交叉带课的模式,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和家长对优秀老师的需求,让所有学生有机会接受最好的教育,也可让老师们公平竞争。这,也是教育公平的真正体现。
新高二(12)班的张德涵,进校时成绩排在全校1800多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已经稳步提高到1000名左右。“刚进校的时候分到了平行班,预想老师也是一般的老师,我不知道将来能不能考上好大学。但是得知我们老师大部分也带实验班以后,我信心大增。这么好的老师教我,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张德涵说。
像张德涵这样的心路历程,她的很多学长都经历过。他们最终用行动、用成绩兑现了承诺:因分数不够自费上五中的夏雷震,2015年以606分的好成绩通过北大、清华空军复试;4年前以400多分的成绩,被五中“飞翔计划”(生源为地方一中录取之后剩余的乡镇中学贫困学生)录取的吴亚雄,2015年高考考了598分。2016届“飞翔计划”30余人有20多人过一类重点大学分数线。吴亚雄说:“中考成绩比我好的许多同学在其他学校,高考竟没有我考得好,是五中成就了我。”这样自费上学、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平均每年有300多名。
在襄阳五中,年级主任有“小校长”之称,掌管人事、财务大权,年级成员、班主任、备课组长、班级教师等100多人的调配都由他来负责。奖惩、决策也是在学校基本框架下由年级主任为首的年级领导小组商定、拍板。
曹荣葆上任后,坚持任人唯贤,通过竞争上岗从年级管理成员、教研组长、班主任中选用了40多名年富力强的中层干部,让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优秀年轻老师脱颖而出。
褚伟就是其中之一。担任年级主任时,他才31岁,是全校最年轻的年级主任。
培养出2015年全省文科状元的班主任李天艳老师对此也深有感触。去年高考成绩揭晓后,学校给予他一系列荣誉,他的班级教师团队也获得相应奖励。“我们班取得好成绩,是团队努力的结果。学校对我个人给予了充分肯定,让我非常感动!”他说。
采访中,很多老师都认为校长充满了人情味,比如每位老师每周有一整天时间不用排课,方便处理个人事情;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老师子女上学租校车;三八妇女节组织女教师走T台,展示最美形象……李天艳认为,学校不仅注重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且处处为老师着想,这才是最大的人情味。“一线老师讲教学成绩,行政管理岗位职工讲服务质量,这样的用人导向和激励机制,怎么会不出成绩?”李天艳说。一个最近的例子是,今年暑假高二新生分班,两个文科实验班,引来7名老师竞聘班主任,大家的工作热情可见一斑。
近6年来,五中青年教师获得国家、省优质课一等奖60人次,20多名青年教师成为优秀奥赛教练,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年级主任、优秀班主任和奥赛班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成为生力军和主力军,成为学校长远发展的中流砥柱和智力支撑。
以身示范:让各个环节形成聚变效应
采访告一段落,我们起身准备离开。曹校长走到会议室一角,把空调关掉,才和我们一起离开。
这一细节让记者印象深刻。同行的校办工作人员说,曹校长刚来时,新校区刚组建,很多地方需要用钱,他提出开源节流,在节约用纸,随手关灯、关空调这样的小事上身体力行,并坚持到现在。
很多事,要求老师们做到的,曹荣葆自己首先做到。他很少出差,一年四季坚持吃食堂、住学校。每天早上和中午上课前,他都会站在教学楼的中心区,迎接师生到校。这个习惯他在襄州一中当校长时就有,一直坚持到现在。“我的工作风格就是少说、多做,在不言中让团队形成自觉行为。”曹荣葆笑称,大家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令行禁止”。这也是学生们称他“曹宝宝”,而老师们觉得他“很严肃”的原因吧!“今天接受你们采访,我说的话不少。”他笑着说。副校长王静告诉记者,每次开会时,各个校领导报告自己分管的工作,大家集体讨论、民主决策,曹校长总是说话最少的那一个。
近6年来,曹荣葆坚持把规范贯穿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全过程。对重大事项,由专班调研拿方案、党委讨论定原则;招聘教师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政工的副校长负责;招生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分管高一的副校长负责;财务支付做到用钱大家议、审批一支笔,由专班负责。精干、崇实、高效、顺畅的管理团队就这样形成了。
曹荣葆到五中工作后,在宁静湖畔养了5只大白鹅。它们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引颈高歌、拽而自信。他逢会必讲大白鹅的精气神,激励五中师生要有“拽而自信”“拽而不骄”的特质!“拽”首先需要底气。有了好的办学业绩,大家才有资格“拽”起来。其次要做到“拽而不骄”,曹荣葆常提醒师生,要“远学衡水、华师一,近学四中、三中,取长补短”。“大家团结进取、不骄不躁,学校才能越办越好。”曹荣葆强调。
“康乐平生追壮观。”25年前,28岁的曹荣葆开始主持襄州一中的工作。次年,该校高考成绩即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之后一路高歌猛进。到襄阳五中工作后,曹荣葆带领团队再写传奇,让百年名校从优秀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