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须有“五个在”
襄阳五中校长 汪文超
享受教育,享受文明
《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文明,是个人素养,是历史的积淀。其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学校是文明的摇篮,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做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则会影响自身形象,大则会影响国家声誉。我们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要不容“小恶”,不拒“小善”,抛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让不文明的画面、不和谐的音符,少些,再少些。让“文明与我同行”,具体表现为“五个在”:
文明在我环境中。环境是文明的载体,良好的环境,一要有深厚的文明氛围,让市民随处目见文明标语、文明图示,让市民处处立于文明提示之中,时时行于耳濡目染之中,让文明成为一种自觉。襄阳五中在文明创建中制作了1000余个文明提示标牌,让文明警示无所不在。二是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文明离不开文化的熏陶。襄阳五中的忠雅诚健“石文化”、绿色雅致“草木文化”、大成博学“大成文化”,无不彰显着文化与文明。三要有和谐的人文环境,学校是文明传播的窗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公共场所自觉保持环境卫生,共同美化家园,严格按照襄阳市市民“十要十不”文明公约约束自己,保护环境。
美丽典雅的襄阳五中
文明在我行动中。每天,我们举手投足间都展示着文明,要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管好自己的嘴,不能乱说脏话;管好自己的脚,不践踏花草。走好斑马线,城市更文明。斑马线是引导行人安全通过马路的标志线,被喻为城市文明的显示屏,公路上的“人车博弈”,既损害城市文明,更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我们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低碳生活,文明出行,文明用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明秩序和公共文明规则。
校长汪文超参加文明交通引导志愿者行动
文明在我话语中。语言蕴含着文化和文明,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的主张:“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作为教师更要倡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使用文明用语、谈吐文雅,不说话粗鲁、大声喧哗。一个“请”字就会使双方多一份亲近,一句“对不起”会化解多少干戈,一声轻声问候就会多一份安慰,一个关切的眼神会带来多少感激……如果能够做到“田间屋舍阡陌里,全是文明话语声”,我们的城市会变得更加文明。
文明在我微笑中。英国诗人雪菜说:“微笑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生活中不光有鲜花掌声、阳光和风,也有失败挫折、阴雨雾霾。对自己微笑,可以提升自信,战胜困难,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思过,在微笑中自新。对他人微笑,朋友相见,路人相遇,“见人三分笑,好事七分成”,即使有隔阂,微笑可以释前嫌;即使有矛盾,微笑也可泯恩仇。作为教师要倡导学生把“微笑”带给自己,渗透到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襄阳五中坚持在新生报到、大型活动期间开展学生微笑导引、微笑服务活动,把“微笑”带给他人,见到师长微笑问好,遇到陌生人微笑示意,送去阳光,感染他人,升华自我,文明大家。
文明在我感恩中。“鱼知感恩,乃幸福之源也;人知感恩,乃文明之始也。”著名教育家周宏在《爱的教育》中说:“感恩是一种付出的心态,是在吸气,是一种学习的心态。”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播者,我们要引导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他人,即使是对手也是值得我们感恩的。我校2011年毕业生、省理科状元王震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特别说道,要感谢他的对手,是对手让他变得越来越强大。其实,我们还要感恩于文明本身,是文明的言行让我们变得更加文明。
文明靠大家,惠及你我他。刘欣慈在小说《三体》中化用帕斯卡的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我们要在我们的岁月中积极创建文明襄阳,让每一个襄阳人尽早享受襄阳文明!